孕前保健
防病优生
女性早孕
怀孕常识
孕前营养
孕中保健
孕期疾病
孕期饮食
孕期保健
分娩保健
临盆待产
分娩时刻
产前诊断
产后保健
靓丽重现
产后心理
产后保健
月子饮食
宝宝保健
育儿心理
婴儿期
哺乳知识
母婴交流
育儿心理

网友晒父母销魂网名:看尽千帆、看破

作者:小编 来源: 日期:2016-6-23 11:42:47 人气:

  不少人有同感,自从家中的老爸老妈用上了微信,生活因此有了微妙的变化。比如,可以实时传送对子女的牵挂与唠叨;老朋友之间能够及时分享信息与心情。

  尽管有数据显示,60岁以上老人在使用互联网服务和新科技产品时,比年轻人的学习速度要慢43%,有45%的老人在需要自己探索新功能的时候感到犹豫和焦虑。但是,乐于尝鲜、勇于探索的老年人还是越来越多,他们活跃在微信的平台上,兴致勃勃自己的“微生活”,既丰富有趣,又传递出对子女的浓浓情感。正是这份对生活的热情、对孩子的热爱,让他们的“微生活”,微而足道。

  ■本报记者 刘璐 整理报道

  我在微信里当上“战地记者”

  上海 冯先生

  我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:早晨起来,先把300多个微信好友前一晚上发的信息翻看一遍,把自己感兴趣的、来源比较可靠的收藏下来,然后打开“我的收藏”,再一条条细看,根据内容分类转发给我的好友们。比如有关驾驶安全的,我就发给那些开车的朋友;有关育儿知识的,就发给刚刚升级为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的朋友;有关健康养生的,则针对性地转发给有相关需要的朋友。适合所有朋友的信息,当然要发在“朋友圈”里。不过,我不是照搬照抄,而是把其中精彩的内容提炼出来,加上自己的点评,再配上图片。

  这个过程,被我戏称为“上早朝”,为此我还写了一首打油诗:“微信收文认真读,好文点赞不可少。他人留言要回复,表示感谢讲礼貌。”

  自从儿子和儿媳帮我开通了微信,我的生活就没有离开过它。

  我是个兴趣广泛、乐于交友的人,微信给我提供了一个与不同圈子的朋友交流互动的平台。有关鸡缸杯的新动向,和收藏圈的朋友聊聊;有关博物馆的知识,与对文博感兴趣的朋友说说。我闲来爱舞文弄墨,在报刊上发表了新作,我会与有同样爱好的朋友分享、。不同的话题,我都能找到相谈甚欢的“微友”。

  旅游是我的一大爱好,也是我和“微友”们分享的重点话题。去年我赴美旅游,微信成了我与家人好友联系的得力助手。每天晚上一回酒店,我就去找大堂负责人,指着手机说“Wi-Fi (无线网络)”,人家立刻将密码告诉我。然后,我的“工作”就开始了:将白天拍的照片整理后挑选出最精彩的,分为各个专题,9张一组发回上海。比如,我乘坐游轮在大西洋上航行了8天7夜,终于实现了拍摄海上日出的夙愿;比如,我了解到纽约地铁同一条线分有快车和慢车,乘客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乘;比如,我发现美国的地铁车厢和公交车车厢后面、游轮的桅杆上,都印制或悬挂着美国国旗,华尔街上许多大楼的门口悬挂着美国国旗,甚至不少普通老百姓的口也都飘扬着美国国旗……我把这些和照片分门别类发在微信上,常常迅速就收到各种回应,大家纷纷点赞或留言与我探讨。一次,在美国东部远郊一处景点,同车一位西班牙游客突发急病,仅用了5分钟时间救护车就赶到了。我立刻将现场情况拍成照片上传微信,国内的亲友看了我发在朋友圈里的消息,开玩笑说我是“战地记者”,并称赞我“报道及时”。在美国旅行一个多月,我发回的“新闻图片”达1200多张。

  儿子、儿媳夸我“潮”,其实,只要看看我初中同学的微信群,他们就会知道现在微信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。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都是“40后”,如今已是奔七的老头老太了。1964年毕业后,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,在最“时髦”的董班长和赵同学的带领下,我们从十多年前办班级刊物《同窗情》,到后来的班级博客,一直“与时俱进”,如今我们又转战新的“阵地”,目前加入微信群的同学已有29位。今年的春节上,我们与远在美国、和的同学进行了视频群聊,大家互致节日问候,虽远隔千山万水,却犹如近在咫尺。

  有人担心,像我这样的退休老头,微信用多了会不会“上瘾”?对此,我也用一首打油诗和大家:“使用微信须有度,深恋防止好。适可而止要做到,健康快乐才是宝。”

  妈妈的微信头像,是我和弟弟的合影

  湖南 钟小姐

  前段时间工作繁忙,我一个月都没回家看望父母。母亲几次打来电话,我不是在开会就是在洽谈业务,没说上几句话就匆忙挂了电话。

  那天下班上,小弟突然在微信上跟我说:“姐,你知道吗?上周,咱妈在跳广场舞时,不小心把左脚踝摔伤了。医生她要在家休息个把月,不能外出运动。咱妈还不让我告诉你。说你姐忙,不能让她分心、耽误工作。”

  我的眼眶早已湿润。突然想起曾在网上风靡一时的一组温馨漫画,漫画里,一个大学生用手绘加文字解说的方式给年迈的母亲画了一套微信“使用说明书”。我心头一动——要是我也让母亲学会微信,她就能时时了解我和小弟的工作和生活了。

  第二天恰逢周末,我专门选购了一款智能手机,带回家送给母亲。一开始,她不肯收,佯装生气说:“丫头又乱花钱做什么,我这手机不是用得好好的嘛!”我笑道:“妈,你那旧手机只能用来打电话、发短信,哪有这智能手机功能多?我给你装个微信,以后你要是想我们姐弟俩了,随时可以和我们语音聊天,还可以经常看到我们的生活状态。我再给你装些小游戏、存点广场舞音乐,这样你在家休养就不寂寞了。”

  母亲一听说可以常看到我们,语气就不一样了:“还有这么新鲜的玩意儿呢?这手机我收下啦!”我帮母亲注册了微信账号,并教她如何发信息、点赞,还她拍照、的操作方法。母亲记性不错,我说上两遍,她基本能记住一大半,特别复杂的,她就拿笔记下来,学得特别认真。

  周一上班,我打开微信,母亲发来的信息“叮咚”而至:“你们这里今天要降温,别忘加一件衣服哦!”我惊喜地问:“你怎么知道?我已多穿一件外套了!”不一会儿,母亲慈爱的声音传来了:“嘿嘿,百度一下,啥都知道。丫头,还是高科技好,可以在不打扰你工作的情况下跟你联络。”我仿佛看见母亲的笑脸,心情也随之灿烂起来。

  打这以后,我经常收到母亲发来的信息,或嘘寒问暖,或家长里短,比如阳台的蟹爪兰开花了、三楼张大伯家的女儿要结婚了,有时还发来几张她与父亲散步、逛街的照片。她的微信头像,是一张我和弟弟的合影。我知道,我们姐弟俩就是她最为牵挂的“微友”。

  但凡看到类似“不吃早餐的危害”、“忙碌白领不可忽视颈椎病”的内容,她一定第一时间转发给我。虽然,我提醒过她微信上的内容有时难辨,但她毫不在意,只是敦促我“甭管真不真,反正你就得注意身体健康”。我身边也有朋友为摆脱父母的“实时”,把他们拉离“朋友圈”,可是作为一个在外打拼的女儿,我能理解父母寄托其中的那份浓浓的关心。因为有了微信,母亲说,她仿佛感到儿女就陪在身边。其实父母的要求不高,知道儿女平平安安、开开心心、能够照顾好自己,他们就满足了。

  会心一笑

  老爸老妈的“销魂”网名

  我爸的昵称是“嗯哼”,我妈的昵称是“啊哈”,还是“情侣名”。

  ——网友 Brandon

  我爸叫“俺不是干部”,于是,我妈说她想改名叫“俺是专管不是干部的干部”。

  ——网友 铁线莲

  我妈的网络芳名是“老娘”,因为她的网友就是我。

  ——网友 耸耸肩膀

  我爸叫“看尽千帆”,我妈叫“看破”,很方丈和师太,有没有?

  ——网友 万千风岚

推荐: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