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前保健
防病优生
女性早孕
怀孕常识
孕前营养
孕中保健
孕期疾病
孕期饮食
孕期保健
分娩保健
临盆待产
分娩时刻
产前诊断
产后保健
靓丽重现
产后心理
产后保健
月子饮食
宝宝保健
育儿心理
婴儿期
哺乳知识
母婴交流
育儿心理

6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你的育儿观

作者:小编 来源: 日期:2015-10-29 18:09:19 人气:

  对于有些育儿,我们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,以下几个心理学实验在历史上都堪称经典,看看它们是如何拿数字和事实说话的,又如何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。每个父母都好好看一下。

  一、印刻实验——孩子就如一张白纸,他总是在模仿学习你的行为

 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(K.Z.Lorenz)在进行这项实验时,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,而首先看到自己,于是,有趣的事情发生了,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,总是跟着他。

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,小鸡、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时,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,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。一般说来,小鸡、小鸭的“母亲印刻”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~16个小时,而小狗的“母亲印刻”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3~7周。

  研究还发现,动物在关键期内,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“母亲印刻”,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,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发生“母亲印刻”。

  印刻实验最重要的2点:一是对人的影响,“狼孩”“孟母三迁”等等都说明这个道理。二是第一时间印象效应。

  “印刻效应”提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: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特别是对婴儿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。如果父母掉以轻心,不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,就很可能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和健康,甚至贻误终生。因为,一个孩子心理不合格,就可能出次品、废品、品。

  印刻效应也提示我们:如果我们在儿童期某一个确定的阶段上没能学会这种能力,那么我们过后将经历可以想象的许许多多的困难。

  二、视崖实验——不要轻视孩子的认知以为他什么都不知道

  视崖,就是视觉悬崖,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(R.D.Walk &E.J.Gibson)设计首创,是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。视崖实验,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。

 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图案,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“视觉悬崖”的错觉,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。将2~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“视觉悬崖”的一边,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,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。

 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,让他的妈妈在另一边招呼他时,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,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,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。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,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,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习得的,目前还没有。

  记得前几个月,微信被韩国一个电视节目的视频刷了屏。这个节目也做了一个“视崖实验”,让孩子和妈妈处在“悬崖”的两边,妈妈用温暖的微笑,让孩子战胜了对“悬崖”和“火海”的恐惧,成功通过视觉悬崖。爸爸妈妈被得一塌糊涂。

  但仔细想想,电视节目里的这种实验实际上是混淆了孩子的认知,非常非常,宝宝直奔“悬崖”而去,却发现,原来“悬崖”就是平地,一点都没有。这样的想法可能一下子就成为了思维定式。如果下一次,如果真的遇到了面前横着一道悬崖的时候,经验主义就会让他很放心,大踏步向着悬崖走去……

  相信大自然的预设,在安全的前提下,鼓励孩子的探索。但是式的实验是不能做的。

  三、三山实验——解读什么是“”的孩子

  这个实验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·皮亚杰(Jean Piaget)之手,也是他最经典的四个实验之一。

  该实验的设计是: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,在高低、大小、上,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。实验时,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,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。此时实验者要幼儿回答两个问题。第一个问题是:“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?”第二个问题是: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?”

  结果发现,幼儿对两个问题给出同样的答案,他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(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),而不能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。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“中心”的特点。

  中心主义是前运算阶段(2至7岁)幼儿的认知特征,中心主义是指幼儿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,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,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,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、反应和看法。

  四、延迟满足的实验——延迟满足,让你得到的更多

  这是斯坦福大学在19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著名实验,是测试学前儿童的即时满足的的能力。这个实验引申出很多关于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观点。

  在这个实验中,4岁的孩子们进入到一个房间里,实现在他们面前的在碟子上放一块棉花糖。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把棉花糖吃掉,也可以等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,他们会获得两块棉花糖。

  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他们会等,但是他们很多都难以面前的吸引然后了——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就把棉花糖吃了;成功延迟整整15分钟的孩子一般的采取了回避策略,例如别过头去或者盖着自己的眼睛。

  实验结束后,《时代》进行了报道。孩子们的行为意义很深远: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青年时期很少会过于肥胖、有或其他行为问题,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更成功。

  五、表扬孩子的实验——别再夸孩子聪明,要多鼓励!

 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(CarolDweck)和她的团队花了10年时间,一直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。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,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,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。

  在实验中,他们让孩子们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。

  首先,研究人员每次只室里叫出一个孩子,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。测试题目常简单的智力拼图,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。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,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,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。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,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,即表扬,比如,“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,你很聪明。”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,即鼓励,比如,“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,所以表现得很出色。”

 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的话呢? 对此,德韦克解释说:“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。我当时有一种直觉:一句夸的话足以看到效果。”

  随后,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,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,他们可以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。一种较难,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。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。结果发现,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努力的孩子中,有90%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。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,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。由此可见,自以为聪明的孩子,不喜欢面对挑战。

 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:“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,等于是在告诉他们,为了保持聪明,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。”这也就是实验中“聪明”的孩子的所作所为: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,而出丑的风险。

 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。这一次,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,没有选择。这次测试很难,是初一水平的考题。可想而知,孩子们都失败了。先前得到不同夸的孩子们,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。那些先前被夸努力的孩子,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。

  德韦克回忆说:“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,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,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:‘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。’”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,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。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,抓耳挠腮,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。

  第三轮测试中,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。接下来,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,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。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,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%左右。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,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,却退步了大约20%。

  德韦克一直怀疑,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,但这个实验的结果,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。她解释说:“鼓励,即夸孩子努力用功,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。孩子会认为,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。反之,表扬,即夸孩子聪明,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这样,当他们面对失败时,往往束手无策。”

 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中,德韦克发现,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,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。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:我很聪明,所以,我不用那么用功。他们甚至认为,努力很愚蠢,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。

 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。她发现,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,都受不了被夸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。男孩女孩都一样,尤其是成绩好的女孩,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。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,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。

 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,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、。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,“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,为你骄傲!”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,“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,为你高兴!”多鼓励,少表扬;多描述,少评价,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,或输不起,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。

  六、罗森塔尔实验——请给予孩子积极的期待

 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是关于皮格马利翁。远古时候,塞浦斯王子——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。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的形象,爱不释手,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......看着看着,竟然活了。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了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: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。

  1968年,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(Rosenthal& L.Jacoboson)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。他们在一所小学的1-6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“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”,然后通知教师说:“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”。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。结果八个月后,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,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,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,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。

  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“权威谎言的暗示”,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,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。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,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,于是把这个效应命名为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。后来,人们也称之为“罗森塔尔效应”或“教师期望效应”。

  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会决定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,而这些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。所以请相信自己的孩子,请给予他们积极的期待。

  ★中国完形教育创办人

  ★郑州迪扬心理学研究院理事长

  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

  ★美国ACHE临床治疗师

  ★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

  ★河南、大河报、当代女报等多家特约心理专家

  陈焰老师早年学习心理学、哲学和东方儒释道哲学,前后5年又持续前往世界各地,师从多位世界顶尖大师学习NLP、情绪管理、治疗、萨提亚治疗模式、家庭系统排列、能量心理治疗学、本体感觉治疗学等当代最新的学问。目前,陈焰老师特别擅长运用身、心、灵三个层面整合的手法进行心理治疗、激发潜能创造力、改善生命品质;提升个人内心力量。走近陈焰老师,你就会感到一种属于陈焰老师的温暖、平和与爱的;交谈几句后,你便能充份的感受到他扎实的学问和内心的力量。

  陈焰老师的深入浅出,态度平实有礼,十多年来,又一直在心理成长、心理治疗、家庭成长、领导等领域中,和耕耘着最新、最深、最广的学问,并将的蓝海之道与中国的黄河之道结合起来,从而创造出了最适合中国人的个人成长径和台阶。

  关注我

  微信号: zgwxjycy (←长按复制)

  欢迎关注微信号:中国完形教育陈焰每天推送原创精彩文章及活动分享,将协助来访者挖掘幸福潜能、改善关系品质、走出生命困境。欢迎转载并分享,请点击蓝字关注我!

  中国完形教育专注三个领域

  1、家庭教育:亲子教育、系统排列、婚恋关系、青少年行为改变、性格塑造、潜能激发。2、心灵成长:心灵成长、领导力训练、个人性情养生。3、心理咨询和治疗:治疗、家庭治疗、NLP疗法、分析、音乐治疗及心理。

  个人团体咨询可致电预约:

  全国各分支机构

  :

  厦门:

  郑州:

  西安:

  浙江:

  南宁:

  沈阳:

  :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