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前保健
防病优生
女性早孕
怀孕常识
孕前营养
孕中保健
孕期疾病
孕期饮食
孕期保健
分娩保健
临盆待产
分娩时刻
产前诊断
产后保健
靓丽重现
产后心理
产后保健
月子饮食
宝宝保健
育儿心理
婴儿期
哺乳知识
母婴交流
产后保健

越来越多城市人青睐保健品 流行吃“药

作者:小编 来源: 日期:2015-6-26 13:16:55 人气:

 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觉得,不规律的生活正在摧毁自己的健康。

  于是,营养健康保健行业火了。吃药,成了流行。

  从几年前纳豆、褪黑素、葡萄籽精华,到最近的玛卡、酵素、小麦草、月见草、大蒜素、奶蓟、氨基葡萄糖酸等等,层出不穷的新型保健成分让人眼花缭乱。人们不惜血本,希望买一个健康。

 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营养健康产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。

 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郝多 王颖菲

  吃“药”族

  “健康套餐”,席卷生活

  补脑力,每天要咽十片药

  对于刚高考完的南京男生小董来说,高考的结束,除了意味着从大量试卷、习题、中出来,同时也意味着,他的“保健品套餐”也暂告一段落。“从高一吃到高三,不是说不好,就是嫌麻烦。”小董笑着告诉记者,中考后,为了让儿子“锻炼一下、吃吃苦”,爸妈将他送到了百公里以外的县中学就读高中。

  尽管想让他一下性格,但心疼儿子的父母还是对他在外地的情况牵肠挂肚,“怕我每天辛苦,在食堂吃不好,营养跟不上。”因此,从离家的第一天,老妈就在小董的行李里塞进了几大瓶蛋白质粉,以及小瓶装的维生素片、钙镁片等等保健品。“我拗不过我妈,又不能扔掉,这些东西挺贵的,只好按点吃药。”

  每天一大早,第一个要吃的就是蛋白质粉。蛋白质粉是一大罐,为了方便携带,小董特意将它盛到一个密封杯里,吃完随时补充。“味道算不上好吃,我一般是和到牛奶或者豆浆里,有时候和不匀,就吃粉块儿,咽不下去。”

  中午吃饭时,种类则更为“丰富”。“饭前、饭中、饭后,都有固定配菜,”小董笑笑,“比如钙镁片、胡萝卜素胶囊和维生素C片,要求随餐服用。”至于吃的顺序,也有“讲究”,我一般先吃钙镁片,因为一下要吃3片,又难咽嘛,所以得在汤最多的时候吃。”随后是两片维C,最后是3粒最好咽的胡萝卜素胶囊。在这3样以外,小董每天还需要吃一片天然B族维生素片,以及一粒小麦胚芽油营养胶囊。“这两个不吃的时间,我一般放在饭前或饭后吃,省得忘了。”

  小董数了数,这么算的话,他一天得吃上6种各类营养品,共10片,以及一大勺蛋白质粉。以至于他都配备了专业“药盒”,分类放置各种药片。每天中午吃饭,还要被同学“取笑”一番,“他们一看我拿出来,就逗我,又加餐啦。”

  至于功效,小董并没有特别的概念,“里面有的是增强抵抗力的,有的是视力的,还有的我也说不出是什么效果,”不过他也坦言,“这3年确实没怎么生病就是了,可能和吃这些也有点关系。”他说,几乎每一盒营养片,都需要200-400元不等,爸妈平时一买都是几千元,“有次我爸买的药放过期了,被我妈埋怨了很久。”

  补健康,全家一起吃药

  和小董不同,南京人小郭从小就和保健品为伴,“我听说我17个月大的时候,就开始吃钙片、铁片还有维C这些。”

  小郭的“保健品之”和她父母都在一家生产保健品的公司工作不无关系,“我还没出生前,爸爸就在那里工作了。”因此,一家人都是保健品的者。

  四年前,因为饮食不规律等问题,小郭的爸爸患上了结肠癌,在医院休息的时间里,他开始定时定量地补充各种营养品,“化疗不仅会坏的细胞,也会把好细胞。”当时,郭妈妈为丈夫准备了各种适合他病情的保健品,“差不多有十多种。”小郭回忆,妈妈那时候会用喝白酒的杯子给爸爸放好保健品,每天早上要吃两杯的量,足足有十几颗。

  “后来爸爸恢复得很好,胃口不错,头发也没怎么掉。”如今,每次复查都一切指标正常。

  郭妈妈同样如此,包里放了一个保健品盒子,把未来几天的保健品都装进去,以防出差等情况,忘记吃。

  对于保健品起到的作用,小郭全家都表示非常认同。“平时我也会吃得比较随意,但每到考试前,我都会认真服用。”小郭说,比如考试前因为紧张,容易口腔溃疡,脸上长痘,但吃点复合维生素,情况好像就好很多。

  另外,对于很多人不喜欢的蛋白质粉,小郭也很有好感。

  “高中生都有体会,早上五节课,一般最后一节课会饿得头昏眼花。所以一般我倒数第二节课会吃点蛋白质粉,这样最后一节课也可以全神贯注,不开小差,”她笑着说,“虽然蛋白质粉的味道实在不咋地,但总比饿极了的感觉要好。”

  买健康,送家人

  今年52岁的林女士,如今已经习惯了定期给家人买保健品。

  “过去绝对没有这么多人吃。”她回忆,自己以前从来舍不得花钱买保健品,“只有在看病人、老人的时候,才会买上一两盒。”

  这两年,吃保健品逐渐成为一种流行,林女士也在周围同事的带动下,开始关注各个种类、功效的保健品,“现在一天不吃,倒也不习惯了。”

  林女士说,这几年,人们对保健品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,比如从对保健品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购买,甚至不惜花上大价钱,“就像我妈妈,过去是买回去给她吃,她就放冰箱。现在都是主动告诉我要我买什么什么,现在她每天都要吃五种保健品。”

  今年76岁的南京市民罗大妈坦言,早几年还没有吃保健品的习惯。“都是放冰箱,有时就忘了。”

  可这两年,听了老朋友分享他们吃的保健品,老人也改了思。不过和过去不同,老人如今吃的保健品,都是她儿媳从买的。

  代购者说

  常年畅销,货架常空

  卖家:

  奶粉和保健品最受中国人欢迎

  随着保健品越来越热,和罗大妈的家人一样,众多中国人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保健品市场。

  到今年,34岁的刘琳(化名)来已经整十年了,她和老公以及两个孩子都已经移民,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。

  回想起十年前,刚来还是留学生的日子,刘琳说,“钱不多,但回国时肯定不能空着手,必须要带点东西,而家里都是长辈,带什么好呢。”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,首选了最风靡的“洋货”—保健品。

  深海鱼油、月见草油、蜂胶,“这些保健品如果真正是洋牌子,就会很贵,但如果是在华人礼品店里,买一些杂牌,会便宜一些。”于是,每到放假回国的高峰,华人礼品店里都站满了像刘琳一样在外读书的中国学生。

  回到国内,把保健品交给父母,祖父母,大家都非常开心,“有时候,保健品也有点像安慰剂,长辈们觉得心理上好了,生理上的问题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。”

  开始做保健品代购,源于看到一个“代购群”。刘琳抱着好奇的心理加了进去,这一看,她惊呆了,“光我所在的悉尼山区,就有近300个代购,可以说基本是全民代购。”

  刘琳说,做代购最多的是产后的妈妈,“很多人都会辞职在家,一方面做代购可以接触社会和人,有一个对外宣泄的渠道,另一方面也可以补贴家用,为孩子挣点奶粉钱。”

  刘琳代购的主要是保健品,此外还有奶粉,以及一些母婴用品。

  中国人的需求越来越大

  经常把国外的货架买空

  “做保健品其实远比做奶粉轻松。”刘琳总结,因为的奶粉越来越得到国人的认可,因此每次去超市买奶粉,几乎都变成了“抢”。相比较而言,保健品不是必需品,另外体积比较小,便于运输和邮寄,再加上目标人群广泛,小到婴儿,大到老年人,都看可以食用,因此保健品的生意越来越好做,刘琳透露,通常在做保健品代购的,利润可以达到50%以上。“有些做得认真的,一个月光保健品就可以发十箱货,一周就可以赚到1000澳元,赶上的平均收入。”

  不过,随着国人对保健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,代购也越来越难做。两三个月前,当她第一次发现,连超市的孕妇维生素货架都空了,她感到非常郁闷,“怎么能连这个货架都吃空呢?”

  刘琳说,大概三四年前开始,销量最高的保健品:蔓越莓精华、月见草油、西芹籽精华这些,基本就是很难一见,“大型连锁药店每周都会发广告,刊出一些特价商品,然后基本这些销量好的,就会瞬间消失在货架上。”刘琳说,至少她做代购这么久,从没卖过这些,因为根本就买不到。

  此外,国内客户现在经常会通过微信微博看到一些的保健品,便会发来照片要求购买,有好几次,一看到发来的图,刘琳就开始开着车到处寻找,但却仍然没有找到。

  “压力真的很大,人家付了钱,我们必须要去找,他们想象不到,我们要开多远的,结果却发现已经卖空。”在刘琳的手里,销量最高的还是孕妇的维生素和小孩子吃的维生素,“有些产品国内也有卖,但我们的价格只要大家可以接受,大家便会买这里的产品,可能还是对国内一些东西不太信任。”

  市场巨大

  中国是健康产业最热区

  今年国内营养与保健食品

  产值规划达到1万亿元

  “中国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,因为人口数量庞大。”中国保健品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说。

  数份调查数据显示: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2.12亿,占总人口的15.5%;中国营养保健仍处于起步阶段,普及率不及10%,远远低于美国。

  产业高速发展,年均增幅超10%

  “研究表明,当人均P超过3000美元时,将有3种需求被,旅游需求、房车需求和健康需求。社会整体的消费模式将从注重衣食无忧转变为讲活质量,从而大大加速营养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推广。”贾亚光指出,我国对健康行业的巨大需求正在被和激发。“当前,中国是全球营养健康产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,也将是最重要的地区之一。”

  2010-2014年间,中国保健食品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,从2010年的2600亿元到2014年的约4000亿元,年均增幅10%-15%。

  巨大的需求也催生了政策出台。2011年12月发布的《食品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中,营养与保健品制造业首次被列为重点发展产业,并提出到2015年,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,年均增长20%;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。

  监管思正在转变,行业获新机遇

 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,这一领域的监管思也正在转变。

  据了解,我国的保健品管理过去实行的是注册制,想要生产保健品的企业要去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跑批文,像药品一样申请注册。

  “批文跑下来后,保健品都会打上一个俗称小蓝帽的标志,有的企业没有跑下批文,就去仿冒其他企业的小蓝帽,也给自己打上一个,反正老百姓也看不太出来。

  今年4月底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法》和《广告法》,对保健食品行业的整体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,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。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法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,明确对保健食品实行注册与备案分类管理的方式,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产品注册制度。据贾亚光介绍,目前具体细则还在制定当中。

  “这对国家、对行业、对消费者都是有利的。仿保健食品的机会越来越少。”贾亚光说。

  之辨

  “非法添加”成行业之痛

  如何辨别国产保健品?

  网上查批准文号

  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关系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,但是“非法添加”一直是该行业的痛点之一。

  “这是保健品最大的不安全因素。”食药系统人士说,特别是没有经过审批的非法保健品,可能会添加激素、兴奋剂、药物等等,这对健康无益有害。

  非法添加让外国产品挤占中国市场

  现在检查国产保健品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,“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,输入产品批准文号,查看相关信息。看看商品文号、产品名称、保健功能、主要成分是否与网站登记信息相符。如果不一致,基本上也是假冒产品。”业内人士说。

  在贾亚光看来,国产保健品的安全性其实有,大家之所以觉得这个行业混乱,是因为那些被的非法产品了视线。

  对国产保健品不放心,导致很多消费者将目光投向进口保健品,使得海淘、微信代购生意火爆。

  而且相比国内专柜,海淘要便宜很多。“国外的保健品卖得都很便宜,你看那个汤臣倍健,国内专柜至少都要一两百以上吧,你海淘的话成本也就是几十块钱。”一位经常海淘保健品的人士告诉记者。

  “GNC、自然之宝现在在国内是以进口食品的名义销售的,而不是进口保健品,打的是法律的擦边球。进口保健品是要一样一样注册的,对于国外大型保健品生产商来说,上千种产品一样一样注册成本太高,所以就整体以进口食品的名义进来,而安利比较厉害,它是注册的。所以现在讨论进口保健品,本身就有许多灰色的地带。”食药系统人士告诉记者。

  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型保健成分,有的并不靠谱

  从几年前纳豆、褪黑素、葡萄籽精华,到最近的玛卡、酵素、小麦草、月见草、大蒜素、奶蓟、氨基葡萄糖酸等等,层出不穷的新型保健成分让人眼花缭乱。为了养生保健,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冲着这些新概念不惜重金购买。

  但是业内人士对此却不以为然。“现在新的保健成分非常非常多,这些新鲜的东西,现在对它们的研究也没有那么多,它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功效也不是太确定的。”内部人士说,反而是一些比较传统的营养素,比如叶黄素、叶酸、蛋白粉、维C、维E、鱼油这些,作用是已经被的。

  此外,为了安全起见,在吃保健品之前,她最好找医生咨询。“所有的保健食品都有用量,膳食补充剂,就是维生素这些,要求不是那么特别严格,按照外包装说明来吃就行了。功能性食品是针对不同人群的,吃前最好咨询医生。而医学配方食品一般人不太会吃到,它是必须在医嘱下进行的。”

  对消费者来说,由国家层面牵头出台指导服用保健食品的书籍或报告意义重大。在科学指导之下去吃,能够有效地安全性和有效性。遗憾的是,此类指导用书至今尚未出台。

  海淘的保健品,并不一定更好

  “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保健品原料供应商。全世界大多数鱼油都是中国生产的,70%的维生素都是中国的某个厂家生产的。其实国内的这些产品已经很成熟了。”食药系统人士说。

  其实,海淘并非百分百可靠。

  今年2月,美国GNC等品牌曾被出售虚假保健品,多种产品完全未含标示上的药草,通常只含有一些便宜的填充物,像是粉状的米或室内盆栽植物,有时含有对过敏体质者的成分。

  “海淘保健品一个最大的隐患,你不知道里面是否真的含有它宣传的成分。”这位人士说。

  人们对保健品的态度发生了变化,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购买,不惜花钱。

推荐文章